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我校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授予273个项目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147项;授予10名青年科技人才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8家企业省企业技术创新奖;授予7名外籍专家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均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首次增设奖项。
我校在此次评奖中再创佳绩。能源与动力学院宣益民院士被授予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自动化学院陈谋教授被授予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4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能源与动力学院宣益民院士
宣益民院士是我国工程热物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国际纳米流体的开拓者之一。在能量高效传递、利用与控制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丰富并拓展了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重大装备的研制和发展,提升了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引领了国际纳米流体的研究,推动国内100余家单位投入到纳米流体研究领域,使我国纳米流体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新型大功率雷达、通信产品热控系统研制等。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自动化学院陈谋教授
陈谋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期从事无人机的智能决策与控制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不确定非线性飞行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动态未知环境干扰下的飞行器建立了一套高稳定抗扰控制和受限控制理论与方法,为研发新一代飞行器提供了控制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防和企业产品研制中取得了实际应用。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等科技奖励。
近年来,我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布局、重大成果培育,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为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航空学院袁慎芳教授团队
航空结构单纯通过高冗余设计和定期维护已无法解决结构的高性能与安全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航空结构在线监测方法能够及时准确获取损伤状态及演变规律,从而指导结构精细化维护和寿命管理,充分挖掘结构效能,是解决上述尖锐矛盾的新途径,对提升我国航空装备安全和性能意义重大。
袁慎芳教授团队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导波的复杂航空结构轻量化监测与可靠诊断理论方法和设计体系,突破了传感器网络的轻量化设计及其与结构的一体化集成、复杂条件下结构健康状态的高可靠诊断、监测与诊断系统的轻量化设计与实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工程应用装备,应用于10余个国家重大军民用飞机型号,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术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获国际结构健康监测杰出年度人物奖、欧洲结构健康监测大会最佳论文。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自动化学院张卓然教授团队
电气化已成为新一代航空航天器、车辆等运载与武器装备重要技术特征和发展方向。高可靠轻量化电机系统是实现运载装备多电/全电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永磁电机高电磁负荷下退磁风险、故障灭磁和宽转速范围高效运行困难等问题成为限制其应用于飞机、特种车辆等高端运载装备的瓶颈。
张卓然教授团队在新型永磁电机聚磁式拓扑、绕组切换与复合调磁方法、多相容错设计与集成控制等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永磁电机稳定运行电磁负荷,且具备高效磁场调控能力。研制成功系列化高功率/转矩密度、高可靠永磁电机系统,在新研飞机、导弹以及新一代电传动军用/民用车辆上成功应用,满足了我国多个新研重点型号装备对轻量化特种电机的迫切需求,丰富并发展了新型永磁电机理论与技术体系。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潘时龙教授团队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新型相控阵雷达等新一代军民基础信息技术的兴起,迫切要求光器件能够对光信号的多维频谱进行高精细调控,对这些高端光器件进行精确测量已成为其创新突破及研制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相关领域一直面临的关键难题。
潘时龙教授团队创新地采用微波光子学方法,将粗粒度的光波长扫描转换成超高分辨率的微波频率扫描,辅以高精度的微波幅相检测,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测量分辨率和相位精确度的限制。针对非线性误差大、测量范围窄、动态范围小三大技术挑战,提出多项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表。该仪表分辨率相比国际上唯一的商用光矢量分析仪提升了4000倍,相位精确度提升了15倍,动态范围提升了31倍。仪器已应用于15家单位47种高端光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并在分布式通信系统和多型国防系统中发挥着稳定的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核心光器件的自主可控和原始创新。